——中班語言區“學說閩南話”指導淺說
陳堅文
在《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精神的指引下,我們認識到:幼兒是積極主動的學習者,要尊重幼兒的學習方式和學習特點,鼓勵、支持、引導幼兒主動探究和學習。自主性區域活動是指教師根據教育目標和幼兒的興趣投放材料,鼓勵幼兒自主進行各種各樣的學習活動,它以特有的功能深受幼兒的喜愛。因為在游戲中,幼兒是最無憂無慮的,他們可以任自己的想象自由翱翔。以下以中班語言區“學說閩南話”為例,探討如何對區域活動進行有效的指導,以促進幼兒自主學習與發展。
背景:
前一階段,我們語言區的“學說閩南話”游戲活動開展得有聲有色,幼兒對說閩南話產生了濃濃的興趣。我們通過創設“閩南語電視頻道”,推選播音員進行閩南語播報,播報的內容是“我家的星期天”。在播報的過程中,我們發現很多生活用品、食物、動物等是幼兒經常提起的,但是這些詞匯幼兒都不會用閩南話說出來。因此,我們提供了多樣的圖片,并引導幼兒將圖片分類(分為生活用品、食物、水果、動物、人物等)讓幼兒繼續以播音員播報的形式進行相關的活動。
(一)啟發式語言的運用,激發幼兒自主地解決活動中出現的問題
1.活動實錄一
若涵和家喬來到語言區,他們每人搶占了一盤圖片開始翻看起來,若涵說:“我這些是水果的圖片。”家喬也不甘示弱說:“我的是動物圖片。”他們打開閩南話音頻,認真地傾聽,熱切地盼望著聽到介紹自己手中圖片的音頻。不一會兒便把所有的音頻聽完了。家喬走過來拉拉我的衣角說:“陳老師,我們會說這些圖片了,可以到“電視機”里面當播音員了嗎?”“你們誰當播音員呢?”我問。他們兩個異口同聲地說“我”,怎么辦呢?是輪流還是比一比呢?這時候一旁的本錚大聲說:“比一比。”于是,他們請我和本錚當評委。他們輪流用閩南話講圖片,誰講得對講得多,就讓誰當播音員。最后若涵以8比6的成績當選為播音員。他開心地拿著圖片到“電視頻道”介紹。
2.現狀分析
幼兒對學說閩南話越來越有興趣,他們能大致地將圖片進行分類,能大方大聲地跟著音頻學說閩南話的一些簡單詞匯。他們聽了音頻后便迫不及待地想當播音員進行介紹,由于只剩一個播音室,若涵和家喬兩位小朋友都想當播音員。出現問題時有小朋友提出比一比的方法,這一方法行之有效,且延續了下來。但每一次的活動老師都要來當評委,與其他幼兒一起評選播音員(老師如果沒參與,幼兒經常會意見不統一而評選出現中斷)。
3.調整與推進
活動結束后,我組織幼兒討論活動中出現的困難,幼兒七嘴八舌說得很激動,說著說著就提到了評委意見不統一的情況。我們又進一步討論如何解決這一困難,幼兒有的說請老師決定;有的說投票;有的說競賽……綜合大家的意見,我們最終決定以競賽的方式來評選。因此對下一次活動進行了調整:
(1)提供電視框、各類圖片、擴音器等。
(2)游戲玩法調整:由老師先當播音員,其他幼兒坐在“電視機”前,播音員先用閩南話介紹一遍圖片,然后出示圖片,幼兒用閩南話進行搶答,誰答得快又對,這張圖片就歸他,最后數數誰的圖片多,下一輪的播音員就由他當。
4.反思
教師與幼兒間的每一句話,都影響著幼兒的思維及行動。幼兒在區域活動中除了自身不斷克服困難外,更多的是在接受教師的支持和幫助。幫助有物質的,也有精神上的,對幼兒而言,更多的是教師的啟發與鼓勵。教師不斷運用啟發性語言的目的在于讓幼兒體驗參與活動的快樂,感受成功的喜悅,從而促進自信心的形成。實錄中幼兒的活動出現問題時,教師采用了啟發式的語言,啟發幼兒自主地探討出解決問題的方法,使活動開展的順利且有趣。
(二)活動材料的調整,促進幼兒自主地開展游戲
1.活動實錄二
雨薇當選為播音員,她開心地坐在播音室,拿來了水果圖片開始介紹起來。其他幼兒還沒來得及等她介紹完就開始躍躍欲試地舉起了小手。雨薇看大家都在舉手,便開始進行搶答游戲。大家玩得很專注很激動。
2.現狀分析
大家討論出來的這一競賽形式很有趣,幼兒都很喜歡,且積極主動地參與著。但大家都把精力聚集在搶答上,忽略了播音員介紹的環節,播音員都沒有先介紹完再讓大家搶答。其二,幼兒對這些圖片已經熟悉了,大部分幼兒都能用閩南語介紹這些圖片,因此挑戰性較低。
3.調整與推進
活動結束后,我組織幼兒回憶活動的過程,大家很興奮地說著自己如何如何搶答、誰獲得很多圖片等。我問幼兒:“播音員今天播了什么呢?”幼兒頓時鴉雀無聲。我與幼兒聊起了我們“西街影劇院”缺少主持人的情況,幼兒對這主持人很感興趣,于是,我們決定對下一階段的活動進行以下調整:
(1)創設舞臺、“西街影劇院”演出劇目的海報、評委胸卡、主持人胸卡
(2)游戲玩法調整:幼兒自由選擇當主持人或評委,開展評選最佳主持人活動。主持人輪流到臺上介紹演出劇目,評委以星星(最多五顆星)的形式給主持人評星,最多星的當選最佳主持人。
4.反思
材料的投放直接影響著幼兒區域活動的開展,幼兒在對材料的直接感知、具體操作的過程中,不斷反思,想出新的玩法。當幼兒對活動的材料感興趣時,他們會全身心地投入到活動中去觀察問題、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當所提供的材料不能激起幼兒的興趣或對幼兒沒有挑戰性時,對材料進行適當的調整便成為必然。只有按幼兒的發展水平不斷地調整、更新材料,對他們各方面的發展才會起到一個推進的作用。活動實錄中,教師發現幼兒對材料已經很熟悉,缺乏挑戰性時,及時地根據幼兒的興趣點調整材料,促進幼兒自主地將游戲開展下去。
(三)支持性材料的提供,支持幼兒自主游戲
1.活動實錄三
博韜、佩霖、梓祺、可欣、本錚在語言區徘徊。他們對評選“最佳主持人”很感興趣,可是,語言區里面沒有創設任何環境,只提供了一些材料、道具等,他們有點不知所措。本錚和梓祺翻動著那些材料商量了起來:我們要布置一個舞臺,像上次我們布置的“西街影劇院”。說完,他們紛紛動手布置起舞臺:把4張桌子拼起來,鋪上一塊紅布,可欣找來一些彩帶,圍在“舞臺”四周,一個亮麗的舞臺展現在大家的眼前。孩子們的成就感瞬間爆棚,邊欣賞著舞臺邊開心地笑著。這個場景被梓祺的一聲吆喝打破了:“開始表演啦!”
2.現狀分析
在《指南》精神的指引下,我們嘗試著捕捉幼兒的興趣點,讓幼兒自主地進行區域活動。 經過上一次活動結束后的談論,幼兒對評選“最佳主持人”游戲產生了濃厚的興趣,我們改變了教學觀念,放手讓幼兒自由發揮。從布置舞臺(搬桌子搭舞臺、裝飾舞臺)、角色分配、游戲規則等,都讓幼兒自己動腦、動手。從本次活動開展情況來看,幼兒的潛能是巨大的,我們應該相信他們,放手讓他們去嘗試。本次活動,幼兒都把注意力集中在布置舞臺和主持人的表演上,忽略了活動規則地制定,因此,出現了主持人搶著上臺表演、主持人介紹內容較零亂等情況。
3.調整與推進
活動結束后,我將幼兒布置的舞臺照片重現給它們看,給予他們充分的肯定,組織幼兒回憶活動的過程,并談談自己的感受。梓祺說:“主持人都搶著到舞臺上,博韜沒有用閩南話來介紹。”本錚也隨聲附和道:“舞臺都被踩得亂亂的,我當評委都不知要怎么評了。”針對這些情況,我又和幼兒討論起解決的方法,最后達成一致的意見:應該制定些規則。于是,我們共同討論出了以下游戲規則,用于下一次的活動:
(1)大家一起共同布置舞臺。
(2)先分配好角色(評委、選手、支持人),一輪完要輪換角色。
(3)要用閩南話介紹“西街影劇院”將要表演的劇目。
(4)選手要先抽太的順序,等主持人宣布“請幾號選手上臺表演”才能上臺。
(5)評委要認真、公正地進行評選 。
(6)每輪表演要選出一名最佳主持人,并請評委頒獎。
4.反思
能根據自己的需求和興趣選擇材料是幼兒主動學習的重要前提和基本條件。讓幼兒自己來選擇材料和決定干什么,不僅有利于幼兒運用原有經驗,澄清自己的想法,按自己的想法和方式解決問題,獲得有益的經驗,還能有助于他們把自己看成是一個能產生思想及能支配時間的人,一個行動者和能解決問題的人。他們會因此而懷有很高的熱情,并極其專心致志地投入活動和探索。因此,在實錄三中,我提供了支持性材料,放手讓幼兒自由發揮。從布置舞臺(搬桌子搭舞臺、裝飾舞臺)、角色分配、游戲規則等,都讓幼兒自己動腦、動手,支持幼兒自主性地開展活動。
(四)游戲規則的制定,幫助幼兒化解游戲矛盾、積累游戲經驗
1.活動實錄四
今天博韜、佩霖、梓祺、可欣、本錚仍然選擇了語言區,還有歐陽諾穎、莊雅琪也慕名而來。他們今天目的性很強,一來就非常默契地布置起舞臺了,有的搬桌子、有的拿材料、有的裝飾舞臺、有的創設評委席·····忙得不亦樂乎。博韜搶先拿到評委的胸卡戴上,這時,好幾位小朋友都想當評委,佩霖想出一主意:“這么多評委怎么行呢?都沒人當選手了。我們還是輪流吧。”大家都同意了,于是,歐陽和博韜當了評委,可欣當主持人,其他幼兒當選手。游戲順利地進行著,最后評選出梓祺為最佳主持人。選手們讓評委為梓祺頒獎,可是評委發現沒有獎品。他們一起來找我,讓我為他們準備獎品。我帶著他們在活動室轉了一圈,讓他們幫忙看看什么可以當獎品,最后我們一起選了一串“糖葫蘆”作為獎品,孩子們開心極了。
2.現狀分析
今天的語言區活動開展得有聲有色,孩子們能根據上次活動后討論出來的游戲規則進行游戲。當遇到爭搶角色的情況時,他們能采納規則要求,輪流當這一角色,很順利地化解了矛盾。最后出現沒有獎品能進行頒獎時,他們能及時地尋求幫助,而老師不是直接提供材料給他們,而是帶他們尋找替代物,相信這對幼兒的游戲經驗有一定的積累作用。
3.調整與推進
活動結束后,我肯定了今天語言區幼兒的表現,并給他們提出幾點思考的問題,鼓勵他們積極思考,想出更好地解決辦法。具體如下:
(1)當某一角色出現人滿為患的情況時,除了采用輪流的辦法,還有其他的嗎?
(2)選手應該怎樣介紹劇目會與眾不同呢?
(3)除了事先準備的材料外,如果再需要其他的材料時應該怎么辦呢?
4.反思
保證區域活動有效開展的重要前提是建立一套合理的游戲規則,那么區域活動的規則又有誰來制定呢?我認為區域活動規則的制訂不是由教師一方為幼兒規定的,也不是由幼兒一方自由決定,應該是由教師和幼兒來共同完成。在活動結束時,我組織幼兒討論游戲的規則,在教師的引導下,師幼在討論中共同商討,最后征得大家的同意下完成了語言區活動的規則。整個活動氣氛民主、輕松。有了這些規則后,幼兒在區域活動時能采納規則要求,很順利地化解了矛盾同時積累了游戲經驗,在活動中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
就一階段語言區活動情況來看,幼兒自主性的發展得到了充分的體現。我們從幼兒的興趣點出發,為幼兒提供支持性的材料,支持幼兒自主探索、自主操作,并在幼兒的活動過程中不斷地發現問題、與幼兒共同解決問題。從簡單的“學說閩南話”播報到“最佳主持人”的評選,我們旨在通過對活動區提供支持性材料來支持幼兒的游戲活動,將自己的角色定位成幼兒的“支持者、幫助者和引導者”,在幕后為幼兒創造一個“可供發展的環境”;通過轉變教師在“區域活動”的觀念,在活動中傾聽幼兒的心聲,關注幼兒的需求,并及時為幼兒提供自主探討的材料,為幼兒的學習和發展起到推波助瀾的作用。
版權所朿@ 泉州市第一幼兒囿nbsp; 技術支持:欣飛文化 管理
地址:泉州市新華北路237叿nbsp; 網址: http://www.lalayigou.com 閩ICP夿span onclick="return false;" t="6" data="15004838" isout="1">15004838??